案例拆解就是把别人的产品,技术,运营手段去拆分,一项一项琢磨。说人话就是,你运营的项目怎么搞到钱。
每个爆款的产品,爆款的自媒体,爆款的课程,爆款的视频,都是很好的案例,拆解它,一层层的去拨开他的逻辑,你成长自然就快。很多草根创业者都是这么起来的,甚至可以说所有成功创业者都是靠拆解别人产品起来的。
别人产品就是最好的老师,产品自己会说话。你看不到,你听不懂,你找人教,你希望别人教会如何让你躺赚,你这不就是到处喊,我是韭菜,你们快来收割我。
这些内容不需要单独报课程去学,甚至绝大部分增长黑客的玩法,都是在拆解官方的策略,官方的风控永远是黑盒,外面的玩家永远都是通过各种途径想办法找到其中的逻辑和因果,然后拿来使用。
现在市面上很多案例拆解的文章,很多所谓拿到结果的人士,那些缺乏一线产品研发和运营经验的各种所谓专家,他们的所谓产品和运营模式拆解,基本都是胡扯。很多事情还是要自己动手,要有自己判断,不能迷信所谓权威。
如果你重视拆解,并且足够敏感,随时针对一些身边的成功产品或技术产品做拆解,你的成长就会很快,职场路线也会很快。
这也是学习一些底层逻辑,拓展认知边界的过程,同时,对拆解过程中提到的技能,知识,是否有足够的储备,也要快速反思,能不能建立这样的知识技能储备,才能在后续出现机会的时候快速把握。
拆解能力的分类
第一部分是看数据,第二部分是琢磨人性。
第一,看数据部分。将运营逻辑拆解,分解出显性指标,逐一优化,但仍需要关注隐形指标。(这里的隐形指标,通常指的是与业务可持续性相关的指标)
拆解运营逻辑,是一种思考习惯,先训练这样的思考习惯,在训练用这样的思考习惯看产品的视角,对运营分析的能力提升就会提升很大。
其实其实无论电商,游戏,还是搜索引擎,背后的运营逻辑都有类似的思考方式,你将逻辑拆解,然后理解每一个步骤的数据,并寻求优化点,运营负责人就是干这活的。
当然具体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会有不同的特质和不同的体会,这需要你拥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后,不断去归纳,去总结。
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视角,你看到日常的互联网产品或其他产品,就会有不同的认知。
比如别人看一个淘宝店的产品,看到的是这个东西好不好,值不值;而你看到的,则是这个店家是如何的证明自己的东西好值都用了哪些策略,哪些技巧,哪些蛊惑人心的手段?
比如别人给你转一个微信段子,看到满满的正能量,和鲜味十足的鸡汤;而你看到的,是营销高手在背后用了哪些技巧,来让用户有分享的冲动,以增加用户的订阅,转发。
看到广告的时候不要立刻退出,你作为运营人,有义务去体验,去拆解。
不断思考,躬身入局,结合业务才会有一点点突破。每天就积累那一点点就好,运营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第二,琢磨人性部分。大钧自己还没玩明白,欢迎交流。
提升拆解能力的具体方法
大钧自己一直在用的逆向运营法,一共有5步——拆、写、操、背、想。简单好用,当然如果有训练营的话会更好,只是现在了解认可的人数还不够。这里先介绍给大家。
「拆和写」
1.不看现成的拆解文章
在不看案例内容的情况下,能正确理解拆到的运营意向。对于有一定运营水平的人来说,提高拆解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拆解没有参考案例内容的运营案例(例如实时发生的案例),在一个一个动作,一个一个招式抠的基础上,拆解出全部内容。
使用有运营案例的运营案例时,最好把运营案例隔离开,就当它不存在,只有当把整个内容都拆解出来以后,才去对照看看。
2.拆完必须写
拆解没有拆解文稿的运营案例时,先把某一段运营案例内容从头到尾拆几遍,拆不懂也要硬着头皮拆。先拆懂其大意,分出活动和招式,然后再以动作为单位反复地拆。搞清楚一个招式由几个动作组成,每个动作在招式中起什么作用,管理、运营、兼职都是负责哪些动作等。
每拆一遍就把拆懂的动作一个一个按照顺序记录下来,排列成招式,拆不懂的动作就先空着。
对于碰到的动作,一定要拆解到模仿着运营案例,能正确地操作出来,准确地抓住这个动作的各个主观意向为止。因为只有准确地把各个主观意向抓住了,操作出来了,才有可能根据打法和意向知识点拼出一些动作,再到动作库里查找。
对于拆不出来的动作,不要就“动作”论“动作”,一拆解不出就立即把案例拆解停下来,不再往下拆解。应该继续拆解下去,把拆解不出的动作放到案例的整体内容上去理解。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孤立地去抠一个动作,百思不得其解,但若与整个招式动作,整条内容联系起来去理解,思路就宽了,往往也就知道是什么动作和怎么模仿了。
有时同一个动作,在运营案例中多处出现,一处拆不清或拆不懂,可以先放一放,看看能不能从别处得到启发,因为可能别处的运营案例很清楚,或者与别的动作搭配在一起被你拆穿了。拆解过程中,对于没有确切把握的动作,也要先写出来,再在以后的不断拆解过程中去校验和纠正。在同一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运营人使用时,由于各人的习惯有区别,有助于拆懂一些疑难动作的意向。
3.一定要写
从学习运营的角度出发,初学者在起步阶段必须一边拆一边写。如果光拆不写,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漏掉了一些拆不懂的动作,失去了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二是有了拆不懂的动作时,如果只拆不写,往往拆的遍数再多也可能还是拆不懂,但是如果把拆懂的部分记录下来,前后内容联系在一起,经过思考以后再去拆,可能又会拆懂一些别的内容,如此不断反复,直到全部拆懂。
4.要有专用拆解记录本
建议写在正式的本子上,或者根据个人习惯,本子+电脑,本子更好发挥自己的拆解能力,电脑则是有更高的效率。
每次拆解时都要标上拆解的日期和开始拆解和结束拆解的时间,计算出一分钟拆解的运营案例信息所用的时间,以便随时了解自己进步和达到的水平。
为了醒目起见,要用有色笔醒目地标出拆解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猜到的动作以及发生过的各种差错,并在事后归类整理和反复纠正各种差错(模仿、意向等)。
5.复盘拆解结果
初学者对自己独立拆解出来的结果往往有些疑惑,认为无法判断拆解出来的内容是否正确。其实这种疑虑是不必要的。只要拆解出来的各个动作符合运营人的意向并能在动作库里找到相应的动作、招式结构符合打法、前后关系符合逻辑内容符合运营原理,一般操作来拆解出来的内容就是正确的。
「操与背」
整篇案例(或一条热门案例运营案例)拆解出来以后,就要“操”。方法是:拆一个运营人的动作,自己模仿操做一个。模仿操做时,尽量使用能够循环播放运营案例内容的短视频,根据自己的水平确定模仿操做的时间长度,尽量操完整的一招式。
“操”的过程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模仿操作”。把自己“操”的动作记录下来,与运营案例上标准的动作对比,看看什么地方学得不像,如此不断重复,直到能模仿操出大体上正确的动作为止。
第二步与运营案例上的动作同步“操作”。会“操”以后,还要背,把一段运营案例的拆解文章翻来覆去地重复操作,达到基本会背诵的程度。
“背”对于提高运营综合水平有很大的作用,通过“背”,才能由“会”到“熟”,和由“熟”到“化”。从一定意义上讲,会“背”,就是“化”的标志。
熟到了能“背”的地步以后,在运营时就能快速反应,操作时就能以一敌十,写拆解文章时才能下笔如有神。我们在转行的人和运营专员那里,了解到他们学习自己专业的知识都要下功夫背诵,学习运营的意向更不能例外。学运营需要背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凡是“背”过的人都能体会到它的好处。
例如运营热门案例,由于它有一定的格式和招式,背上若干段内容以后,就会熟悉其风格和常用的招式,就比较容易看懂新的内容。有时甚至可以超前运营人的意向,拆了动作中前面的几个动作后能提前操出后面的一些动作,或拆了上动作后能提前操出下一招式来。到了这个地步,拆解时的紧张心情就减轻了,或者基本上消除了。心情一放松,水平就能发挥出来,应该拆懂的也就能拆懂了。
背诵不仅仅是一种学习,而且也是一种能力。案例背多了,背诵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即越背越会背。
有人担心背下的内容过后要遗忘,不等于白背了吗?不是的。尽管背下来的具体内容可能忘记,但是锻炼出来的能力永远存在。
「想」
1. 学习的进度是否合适,学到的知识是否扎实。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打基础阶段,要经常告诫自己“慢些,慢些,再慢些”,时时检查学到的知识是否扎实。如果不扎实则坚决重新学,千万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2.总结和归纳学到的运营知识,使之系统化,记忆深刻化。
每学到一个动作或一些打法知识,要好好地想一想,过上一段时间还要很好地归纳整理一下。归纳和总结的一项主要内容,是分析自己在拆解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差错。
3.总结和归纳学习方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每一个具体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很小的,不系统的,没有多大价值。但是积累多了,量变引起质变,可能会成为系统的、有价值的、有一定新意的一种方法。